中国校长亲历美国课堂:真正国际化教育是从对等文化交流开始
连接改变教育
文化壁垒、语言障碍、观念差异......总是阻碍着不同国家之间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。本文中,高东中学副校长郑钢老师与大家分享了他在美国研修与交流的经历。他在零距离地了解美国教育,了解原生态的美国文化与生活的同时,也给美国学生带去了中国文化。真正好的国际化教育是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念,也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优势。
文 | 郑钢
编 | 王永倩
2016年的秋天,我与来自浦东新区教育系统的31位教师一起来到美国研修和交流,那是一次极其宝贵和难得的机会,尽管美国的国门早已向我们敞开大门,但是要走进美国的校园,深入美国的家庭还是很难的,因为文化的壁垒、语言的障碍、观念的差异、私密的因素有意无意地阻挡着人们彼此进入对方的领域和心灵,尤其对于极其注重个人隐私的美国人来说。
在这次项目中,我们被安排到美国的校园跟岗学习,深入到校园的每个角落,每天进入教室观察课堂,和美国的校长及师生交流,还参加各种活动,零距离地认识和了解美国教育。还有,我们还走进当地家庭、成为他们家庭的“一员”,体验美国的家庭生活,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契机,才有可能去体验原生态的美国人的文化及生活。
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
接待我的家庭主人是一位美国白人,单身,名字叫克雷布斯,头发微卷,皮肤白净,魁梧,典型的高加索人后裔。他也是一位教师,在附近的艾生豪威尔小学教书,这一点使得我感到非常荣幸,与一名外国教师生活在一起肯定会有很多教育的火花产生。
克雷布斯在当地小有名气,他的经历极其丰富,是一个传奇。他以前是一名外交官,常年在美国驻亚洲的国家的领事馆工作,后来由于为了照顾体弱多病的母亲,辞职回到加州做了一名教师。他从小就喜欢旅游,到世界各地体验不同的生活和文化。而外交官的职业更使他如鱼得水,有机会深入到很多国家工作和生活。当地的一份报纸曾经以“56年,52个国家”为题报道了他的故事。
走进克雷布斯的家,我们立马感觉到他的家与人家不一样,他的生活阅历与人家不一样,家里到处挂着世界各地的工艺品,日本的浮世绘、中国以及日本的陶瓷、泰国的佛像、缅甸的手工服饰,仿佛是一个工艺品文化博物馆。
当我们送给他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的学生书法时,他非常的开心,啧啧的赞叹:太美了!然后马上将它夹在画板上,还一个字一个字地询问我们什么意思。在我们逐个解释每个字的意思后,他脸上显出很困惑的表情,好像在问那这两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?好像与我们一开始表达的整句诗意思完全不同。
我们听听了哈哈大笑,忙着解释,经过几千年的发展,一个汉字常常会有几种意思,而且诗句中的词起到了象征的作用。诗句只有当所有的词连在一起才会有独特的意境和韵味,其中的每个词才会体现出其中的含义,正如“独木不成林。”
中外美食差异
克雷布斯非常的热情,好客,总是想方设法地安排活动,一会去当地的周末集市,一会去高尔夫球场,还拉着我们去当地的酒吧,好像要将拉金塔地区所有的地方看个遍。他说“外面的世界很精彩,既然来了,不要总是待在家里。
然而,真正快乐时光不是去参观不同的地方,而是在家中的时光。每天我们主动承担起做晚餐的任务,倒不是我们积极,而是呆在美国时间久了,想念起中国菜了。我们换着花样做中国菜,葱油饼、烂糊肉丝、凉拌黑木耳、榨菜蛋汤.......晚餐时刻,一看到桌上丰盛的菜肴,克雷布斯总是瞪大了眼睛,好奇地问我们这是什么菜?怎么烧的?然后大快朵颐,直呼痛快!
有一次,我们在超市看到了平时很难看到的鸡爪,一下子打开了我们的味蕾,想起了上海的红烧鸡爪、糟卤鸡爪、麻辣鸡爪。在异国他乡品尝鸡爪肯定是极其美妙的经历。我们马上买回鸡爪,开水汆烧、撒上葱姜,放入盐巴,略放味精,立马一道美味的盐水鸡爪热气腾腾地在餐桌上。
见到鸡爪,克雷布斯的头摇的像拨浪鼓,笑着说“我们从来不吃鸡爪”。我们鼓动他尝尝,说“非常美味,不吃你会遗憾终身。”无奈地,他拿起一只爪子,然而却不知道从哪儿下口,只能看着我们,笨拙地用手,照样画瓢地吃。不过吃到最后好像没有吃到啥。
他困惑地问我们:“你们在吃啥?”当听说是吃皮时,他哈哈哈大笑,幽默地说“只有魔鬼才吃皮。”我们告诉他动物的身上都是宝,中国不习惯于浪费,所以将所有能利用的东西全利用起来。其实这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保护的生存方式。
中国领土,不可分割
南海问题是世界国际风云变幻中重要的话题,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问题?原因在于非声索国介入声索国之间的争端,和声索国利用区域外国家或国际组织对南海争端的介入,从而导致问题扩大化和复杂化的行为。其中很重要的国家就是美国。美国的媒体总是站在他们的利益立场,大肆宣扬南海问题,在我们住在克雷布斯家的时候,美国CNN电台总是在播放南海问题。
有一次晚饭后,大家一起在看电视,突然节目又出现了南海问题的报道,认为美国应该对中国在南海大规模的“填海造岛”和部署军事设施的行为作出更为强硬的回应,似乎这是一个主流的看法。克雷布斯马上和我说:"你看,南海中的哪些岛屿离菲律宾和越南那么近,为什么是中国要主张主权?"
当时,我的血一下子冲到脑海,回答到“领土的归属不是以距离判断的,而是要尊重历史,就像夏威夷在太平洋里头 ,离美国可远了,为什么属于美国的领土呢?还有其实这些争议属于声索国,为什么美国要介入呢?领土问题的解决只能靠当事国去解决,第三者的介入只会使事情复杂化。”
克雷布斯听了后,似乎明白一点了,点点头说“原来是这样”。为了能说服他,我后来特地上网搜查了关于南海的资料,收集了很多故事和事实,如从很早起,南海也是很多中国渔民世世代代的渔场,是中国的领土。如郑和下西洋到海上丝绸之路,再到下南洋就是最好的历史佐证。而最具争议的南海九段线是国民政府于日本战败后划定,而目前代表中国的是中国人民共和国;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九十年代签订的,应尊重历史和现实,并无追溯以往的权利。所以领土争议不以距离而定,而是依据法理而行。
在美国,很多媒体带着偏见去宣扬和分析中国的问题,民众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,需要有真实的历史和事实,需要从中国的利益立场换位思考。就像南海问题,美国资深外交官、前驻华大使芮效俭(J. Stapleton Roy)认为,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其实比其他争端方的要更为合理。“兼听则明偏信则暗”,只有听到不同的声音,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。
汉字的独特魅力
克雷布斯是小学教师,一天,他邀请我到他学校参观,到了他的学校,我才知道美国的学校之间也不均衡。校园很简陋,教学楼像简易房,四五排,操场也很小,与我们之前参观过的别的小学大相径庭,差异很大,不过,校方也一直在争取政府的支持,异地重建,据说很快会有着落。
走进克雷布斯的教室,感受到浓浓的中国风,教室白板的旁边,一个衣架上挂着一身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服装-对襟装;靠门的那面墙上,教师办公桌上,琳琅满目的全部是中国的手工艺品和纪念品;一把中国的折扇上面是中国的十大将军,以及书画作品;最显眼的是《三字经》、《红色经典》和《生于六十年代》一些书籍,柜子上竟然还有一把诸葛亮的鹅毛扇。
在克雷布斯的邀请下,我给孩子们上起课来,首先介绍了上海的美食小吃、高楼大厦、城市地标以及节日文化,学生眼睛变得很大,也无比闪亮,嘴里发出了阵阵惊叹声,还有个学生说想不到上海还有这么多高楼大厦,还有这么多好吃的美食,本来认为中国人很穷啊!
介绍完上海后,我开始教学生中国字,先在白板上陈列了所有“鸟”的象形字,告诉他们这些是同一个,只是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而已。接下去学生观察,然后猜一猜这是什么?学生们很快根据最初的象形字认出了这是“BIRD”。我还告诉学生最早的象形字成行于四五千年前,是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记录方式的一种传承,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,也是最形象,演变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种汉字字体。当学生们听说中国有这么悠久的历史时,非常的惊讶。
之后,我开始教学生写一些简单的中文字,如天、地、上、好等等。学生学到非常开心,一笔一划,对于第一次写方块字的他们来说,有点困难,但是所有的学生都很投入,尽管字歪歪斜斜,但是觉得很有成就感。
突然,有个学生问我,好像汉字书写到底是从上到下,还是从左到右。因为他看到墙上有幅中国书法,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”这些字是从上到下的,而我写在白板上的字却是从左到右的,想不到这个孩子的观察力这么敏锐。我马上解释到:“中国古代人们写字是从上到下,但是现在是从左到右,只是书法作品保留原来的方式。”
尽管中国的国门也打开很久了,尽管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然而很多美国民众对于中国的认识停留在过去的认知,停留在表面。就像克雷布斯和我说“我喜欢以前的中国,文化很多元,有趣。”但是我告诉他“文化需要保存,但是我们也需要发展,毕竟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生存是第一位的。”
在我即将离开教室的时候,有个叫特蕾莎的女生上来告诉我很喜欢中国字,邀请我给她的本子上签名,我欣然应允,手持粗黑签名笔在她的本上写下“特蕾莎”三个字。这下可好,一下子全班学生都围到我身边,纷纷要求我给他们签名,有的还让我给他们的兄弟姐妹签名,还说要把这些签名挂在墙上。
然而更让人惊讶的是,隔壁班级的学生听说中国老师在签中文名时,一起涌到克雷布斯教室里,里三层,外三层,要求给他们签名。尽管手酸背疼,但看到孩子们激动和幸福的感觉,我却丝毫感觉不到。我在想象着,当他们带着中文回家,告诉父母或兄弟姐妹时,一定非常的开心。我想这是文化的力量,是交流的力量,是文明的力量。
出国,对于今天的很多中国人来说,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,几乎所有的国家对中国公民敞开大门,有的甚至还是落地签证,有的一次签证,可以在十年内不限次往返。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海外旅行在世界成为地球村的时代,已经成为了可能。
但是,出去一次究竟是什么?中国青年报曾开过《中美文化交流年》专栏,有位作者谈到去国外的意义,她说,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一幅世界地图,黑白色的,只有个大致轮廓,我们每到一个地方,那个地方就会在脑海中的地图上被点亮。同时被点亮的还有人的感知能力,人会变得更加敏锐、包容,也更加感性。
与此同时,他们也在逐渐改变世界对中国人的印象。这也许就是民间交往和出国的价值。也许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,但是当我们带着文化自信、教育自信和制度自信时,用故事的方式、用文化的载体,用真诚的交流,那时的力量是强大的。
作者简介
郑钢
上海市高东中学副校长